惟是有光 格物探真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
在前一期,我们提到,很多人都在问我们类似的问题:
为什么你们要用这么高空间分辨率的光路去做PL和Raman呢?
其他家都是用375nm搭配5X镜头,甚至于自动对焦都没有,不进行翘曲度的补偿,直接吸片测量,为什么你们还要加自动对焦呢?
接下来,在本期,我们会回复第二个问题:
论自动对焦在化合物半导体晶圆例如MicroLED应力与PL测试中的重要性。
第三代半导体GaN等相关的材料的重要特点就在于有较多的缺陷和应力,通常晶圆会有一定的翘曲,因此进行显微荧光或拉曼测试的时候,一种方法是无需自动对焦,强行吸片展平晶圆进行测量,另一种则是在晶圆自然状态下,通过自动对焦补偿翘曲度,测量起应力等信息,显然两者是有区别的。
应力检测之于 MicroLED 晶圆,好比“体检中心的心电图”——不查应力,良率、波长一致性、巨量转移成功率都会崩塌。
其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以下 4 个维度:
1.应力 → 波长漂移 → 色彩不均
MicroLED 像素尺寸 <100 µm,每 0.1 % 的应变即可造成 1–2 nm 的峰值波长漂移。当巨量转移把 3,000 ppi 的 RGB 芯片拼成一块屏时,轻微应力差异就会让“同一颜色”肉眼可见地偏红或偏绿,直接报废。
因此,在晶圆级用 Raman mapping 把 E₂(high) 峰位扫描成1 µm 分辨率的“应力地图”,可提前剔除波长超差芯片。
2.应力 → 非辐射复合 → 亮度/效率暴跌
微缩化后,侧壁/界面位错密度对 IQE 的影响被放大,压应力区 IQE 可下降 30 % 以上。
通过 Raman 半高宽和 PL 强度关联分析,可在“暗点”出现前就定位高应力区,反向指导刻蚀、钝化工艺优化。
3.应力 → 机械翘曲 → 巨量转移失效率飙升
200 mm 硅基 GaN 晶圆若不做应力工程,翘曲>120 µm,转移头无法真空吸附;通过 应力-翘曲联测,可把翘曲压到 <30 µm,使转移良率从 80 % 提升到 99 %。
在线应力监控还能实时反馈外延生长参数(温度梯度、V/III 比),实现“边长边调”。
4. 应力 → 热/电可靠性隐患
封装后残余热应力是 MicroLED“死灯”的主因之一。利用 Raman 的“温度-峰位移”标定曲线,可在不破坏封装的情况下做 可靠性预筛。
一句话总结:
在 MicroLED 晶圆阶段,应力检测=良率保险丝:
• 没它,波长、亮度、巨量转移三大关卡全部失控;
• 有它,Raman+PL 双通道可在 1 min 内扫完整片晶圆,提前锁定“坏芯片”,把后道成本指数级下降。
但是晶圆的应力结构在吸片时会明显的受到影响:
我们用实际的案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未吸片时候的残余应力Raman测试。此时晶圆虽然有一定的翘曲,但是应力分布很均匀,说明虽然有翘曲,但是翘曲实际是释放了应力,使得晶圆处于无应力状态。

图1. 未吸片时候的残余应力Raman测试

图2. 吸片后的应力测试
如图2所示,为样品被晶圆盘真空吸附后的应力测试。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晶圆被真空吸附,晶圆贴合吸气盘后,虽然晶圆被展平了,但是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外力,中间和边缘产生了明显的应力差别。
试想:本身我们就想知道晶圆真实的应力是多少,但是为了不采用自动对焦用真空吸附的形式进行应力测试或者PL测试,岂不是掩耳盗铃么?
因此,我们强烈推荐并且呼吁对于MicroLED晶圆的测试:
如果您是真心希望提高良率,那么务必把高分辨显微光路和自动对焦全部作为您的标准配置使用!
只有如此,才可以真正解决您所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