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分析仪器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分析仪器作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的“眼睛”和“大脑”,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传统的分析模式——单台仪器、单一功能、人工操作、离线分析——已难以满足现代科研和工业对效率、精度和智能化的极致追求。未来的分析仪器,将不再仅仅是冰冷的硬件,而是集成了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多模态传感、云端大数据的“智能实验室”。
未来已来。
分析仪器的发展正呈现出三大不可逆转的核心趋势:原位多模态融合测量、无人值守AI实验室、以及高通量自动化测试。
这三大趋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协同演进,共同指向一个终极目标:让分析变得更快速、更精准、更智能、更经济。
在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中,一家名为苏州惟光探真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国企业,凭借其前瞻性的技术布局和深厚的研发积累,正异军突起。其核心技术——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拉曼光谱(Raman)、光致发光(PL)等多种功能深度集成到一套系统中,实现同坐标系的原位、多维、高通量测量——恰好精准命中了未来分析仪器发展的脉搏。结合其强大的自研软件和AI数据分析能力,惟光探真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更在商业模式上为国产高端科学仪器的突围提供了新的范式。
本文将深入剖析分析仪器未来的三大趋势,并详细阐述惟光探真如何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这一轮技术浪潮中占据先机,成为引领新时代的先锋。
第一部分:未来已来——分析仪器的三大核心趋势
趋势一:原位多模态融合(In-situ Multimodal Integration)——从“盲人摸象”到“全息洞察”
- 核心痛点: 传统的材料表征和成分分析往往是“盲人摸象”。研究人员需要使用不同的仪器,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时间,对样品进行分步测量。例如,先用拉曼光谱分析分子结构,再用X射线荧光(XRF)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分析元素组成,最后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形貌。这个过程不仅耗时耗力,更重要的是,由于测量位置不重合、环境不一致,得到的数据难以关联,甚至可能出现相互矛盾的结果,无法真实反映样品的本征特性。
- 未来方向: 原位多模态融合测量是破局之道。它要求将多种互补的分析技术集成到一套系统中,实现对同一样品区域、在同一时间、同一坐标系下进行多维度的综合测量。
- “原位”(In-situ) 保证了测量结果的真实性,避免了样品转移过程中的污染、氧化或结构变化。例如,可以在高温、高压、真空或特定气氛环境下,实时监测材料的相变过程。
- “多模态”(Multimodal) 则通过信息互补,提供对样品更全面、更深刻的“全息洞察”。例如,将提供分子结构信息的拉曼光谱(Raman)、提供元素成分信息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以及提供光电特性的光致发光(PL)相结合,可以一次性获得材料的“结构-成分-性能”完整数据链,将“盲人摸象”变为“全息CT”。
技术挑战: 实现真正的原位多模态融合并非简单地将几台仪器拼凑在一起。
其核心挑战在于:
- 硬件集成:如何设计精密的光路系统,使不同波长的激光能够精准聚焦于样品的同一微区,同时高效收集不同技术产生的信号。
- 空间匹配:如何实现纳米级精度的样品定位和坐标系统一,确保所有模态的测量数据都来自于完全相同的区域。
- 数据融合:如何开发强大的软件平台,对来自不同模态、不同格式、不同维度的海量数据进行校准、对齐、关联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最终提炼出单一技术无法获得的深层次科学洞见。
这不仅是技术的叠加,更是分析范式的一次革命。

图1. Raman+PL+自动对焦显微镜多模态测试系统
趋势二:无人值守AI实验室(Unattended AI Laboratory)——从“人力驱动”到“智能决策”
- 核心痛点: 传统实验室高度依赖科研人员的手工操作,从样品制备、仪器参数设置、数据采集到结果分析,每一个环节都耗时费力,且极易引入人为误差。这不仅限制了分析效率,也难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对于需要24小时连续监测或进行大量重复性实验的场景,人力成本更是成为瓶颈。
- 未来方向: 无人值守AI实验室是破局之道。它旨在通过机器人自动化、智能软件和人工智能(AI)的深度结合,将实验室从“人力密集型”转变为“智能驱动型”。
- 自动化(Automation): 利用机器人手臂、自动进样器、智能样品台等设备,实现样品制备、加载、测量、卸载的全流程自动化。
- 智能化(Intelligent): 通过AI算法,系统能够自动识别样品类型,智能优化仪器参数(如激光功率、积分时间),自动进行数据采集。
- AI决策(AI-driven Decision): 这是无人值守实验室的“大脑”。AI不仅能处理数据,更能基于历史数据和预设模型,对测量结果进行实时判断。例如,自动识别异常数据、预测实验趋势、甚至根据初步结果动态调整后续实验方案,实现真正的“自适应”分析。
核心价值:
- 极致效率: 7x24小时不间断工作,大幅提升实验通量。
- 极致一致性: 消除人为误差,保证实验条件的标准化和数据的重复性。
- 知识沉淀: 将专家经验转化为AI模型,使实验室成为不断自我学习和优化的“智慧体”。
趋势三:高通量测试(High-throughput Screening)——从“单点分析”到“快速扫描”
- 核心痛点: 无论是新材料的研发、药物分子的筛选,还是工业产品的质量检测,待分析的样品数量往往呈指数级增长。传统的“一次一个”单点分析模式,速度太慢,成本太高,成为制约科研和产业创新的瓶颈。例如,在半导体晶圆制造中,需要对整片直径300mm的晶圆上成千上万个芯片进行快速检测,以评估其应力分布、载流子寿命等关键参数。
- 未来方向: 高通量测试是破局之道。它通过结合高速扫描硬件和并行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大尺寸样品或样品阵列的快速、自动化、批量化分析。
- 高速扫描硬件: 采用高速振镜、电动载物台或基于芯片的图像传感器,实现毫秒级甚至微秒级的单点测量速度,并能够快速移动到下一个测量点。
- 并行数据处理: 软件平台能够实时处理扫描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流,生成二维或三维的分布图(Mapping),直观展示样品各项性能的空间异质性。
核心价值:
- 加速研发: 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样品的筛选,显著缩短新材料、新器件的研发周期。
- 提升质检效率: 从“抽检”走向“全检”,实现对工业产品100%的质量监控,及时发现缺陷,提升良率。
- 发现统计规律: 通过大数据分析,揭示材料性能在微观尺度上的统计分布规律,为优化制备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部分:惟光探真——为未来而生的技术先锋
面对分析仪器行业的历史性变革,惟光探真并非简单的追随者,而是凭借其独特的技术基因,成为了这场革命的核心参与者和引领者。其解决方案精准地回应了上述三大趋势,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核心优势一:硬件革新——同坐标系多模态原位测量系统
惟光探真最突出的技术优势,在于其革命性的硬件集成能力。公司成功地将LIBS(激光诱导击穿光谱)、Raman(拉曼光谱)、PL(光致发光)等多种互补的光谱技术,深度融合到一套统一的系统平台中。

图2. 插槽式并联光路设计实物图
这并非简单的“1+1=2”的堆砌,而是实现了真正的**“1+1>2”**的协同效应:
这是惟光探真系统的灵魂。通过其独创的“多维度模块化插槽式光路设计”,系统能够确保不同激光器激发的信号都来自于样品的同一微区。这意味着,用户可以获得完全对应的元素成分(LIBS)、分子结构(Raman)和光电性能(PL)数据,彻底解决了传统方法中数据难以关联的痛点,实现了真正的“全息洞察”。这种同区域、多维度的数据关联能力,是发现新材料、揭示新机理的关键。
插槽式设计赋予了系统极高的灵活性。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像搭积木一样,选择集成Raman、PL、LIBS、光电流成像(LBIC)、荧光寿命成像(FLIM)等功能,轻松实现系统的定制化与功能升级。
以LPM900系列为例,系统配备大型载物台,既能进行微区(微米级)的精细分析,也能对整片2-8寸的晶圆进行大范围扫描,完美契合了从基础研究到工业质检的不同尺度需求。

图3. LIBSMapping+RamanMapping+自动对焦显微镜测量系统
核心优势二:软件灵魂——AI驱动的数据分析平台
在“硬件为王”的科学仪器行业,惟光探真独树一帜,将软件和数据分析能力提升到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在他们看来,再精密的硬件,如果没有强大的软件来驾驭和挖掘数据价值,也只是一台“聪明的傻瓜机”。
惟光探真的软件优势体现在:
- 完善稳定的自研数据采集软件:公司开发了SpectraMapping数据采集软件,可以实现从显微到最大12寸晶圆的自动对焦下的2D与3D光谱Mapping功能采集,同时可以由用户相对自由地选择Mapping路径,经过大量的数据测试,软件稳定性与易用性上佳。
- 强大的自研核心分析软件:公司开发了如Visualspectra等开源软件平台,不仅能完美控制硬件,实现自动化测量,更重要的是,它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用户可以轻松进行PCA主成分分析、峰位拟合、图像处理等高级操作,将原始数据快速转化为有价值的科学结论。
- AI赋能的深度洞察:惟光探真正在将其软件平台与AI实验室进行深度嫁接与融合,通过机器学习,系统有机会实现:
- 智能识别不同类型的光谱特征,自动进行物相鉴定。
- 智能优化测量参数,根据样品特性自动调整激光功率和积分时间,避免样品损伤并获得最佳信噪比。
- 智能预测材料性能,例如根据PL光谱数据预测半导体材料的少子寿命,为工艺优化提供指导。
这使得系统不仅是一个测量工具,更是一个能够提供“数据洞察”的智能伙伴,完美契合了“无人值守AI实验室”的趋势。
核心优势三:应用驱动——深耕半导体,赋能产业升级
惟光探真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将技术与应用深度结合,特别是在半导体这一高端制造领域,找到了技术的最佳落脚点。
- 精准解决行业痛点:针对第三代半导体(如SiC, GaN)和MicroLED在先进制程中面临的应力分布不均、载流子浓度和缺陷检测困难等世界级难题,惟光探真提供了基于Raman和PL光谱的晶圆级非接触、无损、高通量检测解决方案。其系统能够在微米甚至纳米尺度上,快速绘制出晶圆的应力分布图、载流子浓度图和缺陷分布图,为晶圆厂进行良率控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上帝视角”。
- 实现国产替代: 在技术先进的同时,惟光探真坚持核心部件国产化,供应链稳定可控,以更高的性能、更好的应用服务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打破了国外厂商在高端半导体光谱检测设备领域的垄断,为国产半导体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贡献了重要力量。
总结:三位一体的完美契合
惟光探真的技术布局,与未来分析仪器的三大趋势形成了完美的三位一体:
- 多模态硬件集成 → 原位多模态融合趋势
- AI驱动软件平台→ 无人值守AI实验室趋势
- 高通量扫描能力 → 高通量测试趋势
这种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强大的技术落地能力,使得惟光探真不仅仅是在销售一套仪器,更是在提供一套面向未来的、完整的智能化分析解决方案。
结语:国产高端科学仪器的“惟光探真范式”
分析仪器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够将物理世界的精密测量与数字世界的智能算法深度融合的开拓者。
惟光探真,这家由北大物理系博士创立、拥有近二十年科研积累的中国企业,正以其“硬件为骨,软件为魂,应用为血”的发展理念,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国产高端科学仪器突围的崭新范式。他们不盲目跟风,而是从科学问题的本质和工业应用的真实痛点出发,以技术原创性和应用深度构建竞争壁垒。
在“原位多模态、无人值守AI实验室、高通量测试”这三大趋势的交汇点上,惟光探真已经占据了有利位置。随着AI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半导体、新材料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惟光探真将继续以“格物探真”的精神,不断突破技术边界,不仅成为中国高端科学仪器领域的一张闪亮名片,更将为全球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越来越强大的“探真”工具,共同照亮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道路。
未来已来,惟光探真正在成为那束引领时代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