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惟光探真科技有限公司
原位与真空光谱
application
应用领域
材料辐照损伤研究中为什么要做原位光谱测量?
2025-07-14

各位惟光探真的朋友们好,本期是材料辐照损伤研究的意义与原位光谱学方法的应用系列文章的第二辑:材料辐照损伤研究中为什么要做原位光谱测量?

在本期中,我们将会给大家展示原位光谱检测的原因,重要性以及可以带来的好处和部分实际的案例,后面几期会针对于专门的材料进行单独的分享。


1. 原位光谱测量的定义与背景

原位光谱测量是指在材料制备、加工或使用过程中,实时监测材料内部结构和性能变化的技术。与传统的离位测量方法相比,原位光谱测量能够在材料的实际工作条件下直接获取信息,避免了样品制备和转移过程中可能引入的误差和变化。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研究材料在极端环境(如高温、高压、辐照等)下的行为。


2.为什么要做原位光谱测量?

2.1避免样品暴露空气后的不可逆变化

2.1.1氧化反应污染表面:

辐照损伤后的材料表面处于高活性状态(存在大量悬挂键、空位等缺陷),暴露空气会瞬间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形成氧化层。

后果:氧化层会掩盖真实的辐照损伤信号,导致光谱特征失真(如出现额外的氧化峰)。


2.1.2 缺陷结构的弛豫与湮灭:

辐照产生的微观缺陷(如空位簇、间隙原子)在空气中可能发生热弛豫或与环境分子反应**而湮灭。

示例:半导体中的辐照缺陷在空气中退火后会部分恢复,导致损伤程度被低估。


2.2保持损伤状态的“冻结”

2.2.1 亚稳态缺陷的敏感性:

离子辐照产生的缺陷常处于亚稳态(如特定构型的空位-杂质复合体)。温度、气压变化会触发其转变。

原位优势:真空环境可维持缺陷的初始状态,避免因转移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波动导致结构重组。


2.3 排除空气对光学信号的干扰

2.3.1 发光淬灭效应:

空气中的氧气(O₂)和水汽(H₂O)是强效的发光淬灭剂,会通过非辐射跃迁消耗激发态能量。

数据失真:真空中观测到的损伤相关发光峰(如缺陷发光)在空气中可能完全消失或强度骤降。


2.3.2 大气背景噪声:

空气中存在瑞利散射、拉曼散射及荧光背景,会干扰微弱损伤信号的提取(尤其在拉曼/光致发光谱中)。


2.4 实时监测动态损伤过程

2.4.1 损伤演化的时间分辨研究:

原位表征可实时跟踪辐照过程中缺陷的产生、演化与积累(如光谱峰位/强度的动态变化)。

关键应用:核材料在辐照下的缺陷动力学、太空器件抗辐照性能评估等。


2.4.2 避免“时间零点”丢失:

转移至空气的时间延迟(分钟级)可能导致短寿命缺陷湮灭,错过早期损伤信号。


表1. 典型案例对比


场景 原位光谱表征 转移至空气后表征
缺陷氧化 避免,保持本征缺陷 表面氧化层覆盖真实损伤
发光信号强度 无淬灭,信号强 氧气/水汽淬灭,信号衰减>90%
缺陷稳定性 维持亚稳态结构 热弛豫导致缺陷重组/湮灭
时间分辨率 实时监测秒级动态过程 错过早期损伤演化
实验效率 无需破坏真空,高效 真空破坏后需重启,耗时


3. 原位光谱测量的重要性

3.1 实时监测与动态变化

原位光谱测量能够在材料的实际工作条件下实时监测其内部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这对于研究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动态行为至关重要。例如,在辐照条件下,材料的缺陷态、载流子浓度和晶格结构会发生快速变化,原位光谱测量可以实时捕捉这些变化,提供动态信息。相比之下,离位测量只能提供静态结果,无法反映材料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动态行为。


3.2 避免样品制备误差

传统的离位光谱测量通常需要将样品从工作环境中取出,进行复杂的制备和转移。这一过程可能会引入额外的误差,例如样品表面的污染、结构的改变或缺陷的引入。原位光谱测量避免了这些制备和转移过程,直接在材料的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测量,从而确保测量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3 捕捉瞬态现象

在许多实际应用中,材料的性能变化可能是瞬态的,例如在高能粒子辐照下,缺陷的形成和湮灭过程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原位光谱测量能够以高时间分辨率捕捉这些瞬态现象,提供详细的动态信息。这对于理解材料的辐照损伤机制和优化材料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3.4 提供全面的微观信息

原位光谱测量可以提供材料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全面微观信息,包括晶格结构、缺陷态、载流子浓度和动力学行为等。这些信息对于理解材料的宏观性能变化具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原位拉曼光谱可以监测晶格结构的变化,通过原位光致发光光谱(PL)可以研究缺陷态的形成和载流子复合过程。


4. 原位光谱测量的好处

4.1 提高测量精度

原位光谱测量避免了样品制备和转移过程中可能引入的误差,直接在材料的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测量,从而确保测量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对于研究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尤为重要,因为这些环境下的材料结构和性能变化非常敏感。

4.2 深入理解材料行为

通过原位光谱测量,可以实时监测材料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动态变化,捕捉瞬态现象,提供全面的微观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材料的行为机制,揭示辐照损伤的微观过程,从而为材料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4.3 优化材料性能

原位光谱测量能够实时反馈材料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性能变化,为材料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直接指导。例如,通过监测缺陷态的形成和载流子浓度的变化,可以调整材料的制备工艺或掺杂元素,以提高其抗辐照性能。

4.4 提高研究效率

原位光谱测量可以在材料的实际工作环境中直接进行,无需复杂的样品制备和转移过程,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这对于快速筛选和优化材料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高通量实验和材料基因组研究中。

4.5 降低研究成本

虽然原位光谱测量设备的初始投资可能较高,但从长远来看,它可以减少样品制备和转移过程中的人力和物力消耗,降低研究成本。此外,原位光谱测量能够提供更准确和全面的信息,减少重复实验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效率。


5. 原位光谱测量的应用实例

5.1 InGaN材料的原位光谱研究

在InGaN材料的研究中,原位拉曼光谱和PL光谱被广泛用于监测晶格结构和缺陷态的变化。通过原位光谱测量,研究人员能够实时观察到高能粒子辐照下InGaN材料的晶格畸变和缺陷态的形成,揭示载流子浓度和动力学行为的变化。这些信息对于优化InGaN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提高其抗辐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5.2 钙钛矿材料的原位光谱研究

钙钛矿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其在高能粒子辐照下的稳定性是一个关键问题。通过原位PL光谱和TRPL光谱,研究人员能够实时监测钙钛矿材料在辐照条件下的发光效率、缺陷态密度和载流子寿命的变化。这些信息有助于理解钙钛矿材料的辐照损伤机制,并为开发高性能、高稳定性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提供指导。

5.3 玻璃材料的原位光谱研究

在玻璃材料的研究中,原位拉曼光谱和分光光度法被用于监测网络结构的变化和色心的形成。通过原位光谱测量,研究人员能够实时观察到高能粒子辐照下玻璃材料的网络结构破坏和色心的形成过程,揭示其光学性能的变化。这些信息对于优化玻璃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提高其抗辐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6. 结论

原位光谱测量作为一种先进的实验技术,能够在材料的实际工作条件下实时监测其内部结构和性能变化,提供全面的微观信息。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测量精度,还能够深入理解材料的行为机制,优化材料性能,提高研究效率,并降低研究成本。在材料科学领域,特别是在研究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时,原位光谱测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甚至于,我们可以称原位光谱表征是辐照损伤研究的金标准,因为它能:

1. 保持损伤态本征性质(避免氧化、弛豫、淬灭);

2. 捕捉动态演化过程(时间分辨能力);

3. 提升数据可靠性(排除大气干扰);

4. 保障实验效率(避免真空系统反复重启)。


若必须在空气中测量(如某些大型设备限制),需采取原位钝化保护(如沉积惰性层)或低温转移技术,但仍无法完全替代原位数据的准确性。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苏州惟光探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建设 备案号:苏ICP备2025157184号-1
法律声明 / 隐私政策 /